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风雅为骨,衣脉为根——雅莹设计总监陈曦用中国时尚语言重构文化自信
文章来源: 2025-04-23


  本刊记者 徐长杰  通讯员 徐砚泷
  在中国时尚行业的发展语境中,始终存在一个时代性的问题:我们能否构建起属于中国自己的时尚体系?不是流行的追随者,不是文化的搬运者,而是用自己的美学语言、材质语言、精神语言,讲述一个“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品牌故事。
  陈曦,是这一问题的回应者之一。
  作为雅莹集团雅莹品牌的设计总监,自2010年执掌品牌创意方向至今,他以“以中国文化根基建立品牌”的坚定理念,推动雅莹完成了一场持续十四年的风格跃迁。从审美到结构,从面料到工艺,他带领团队构建起独树一帜的“东方高端女装”体系,不仅在中国时尚行业中确立了标杆地位,更以自身实践证明:中国设计,亦可以是世界语境中响亮的声音。
  一匹布,一双手,一份传承的启蒙
  陈曦的设计故事,并非起于时尚殿堂,而是源自一个温柔又朴素的童年画面。 
  “我小时候在家里,常看到妈妈喜欢用家中剩下的布料,做成小动物、小包包,甚至是给我做些奇思妙想的服装。那时候我不懂什么是设计,但我知道,每一块布料在她手里都像是有生命的。”这些家用碎布、旧衣拼接,是生活中最不起眼的物件,但在母亲手中,它们却被赋予情感与意义。从一件件“布玩具”到一件件“小衣裳”,母亲的巧手让陈曦一次一次体会到“衣物”并非冷冰冰的遮体之物,而是承载心意与身份的表达。 
  陈曦说:“我记得很清楚,小时候我特别喜欢一块中国纹样的碎布,妈妈给我做了一个口袋,我缝在衣服上,觉得特别骄傲。也许就是那个时刻,我对‘布’产生了一种超越材质的情感。”
  这种“源自生活”的设计启蒙,在日后陈曦的创作中,始终成为了一种隐性的精神根基。他强调“材质的温度”“结构的情绪”,而这份对织物的尊重与共情,其实早已在儿时埋下了种子。

  从EP小系列,到中国高端民族品牌的代表

  回溯2010年陈曦初到雅莹集团的那段时间,“中国雅莹”品牌还只是EP旗下的几个小系列之一,定位不明、风格尚浅。在国际品牌主导市场、本土设计话语缺失的时代背景下,陈曦选择了深耕本源。他没有沿袭模仿或借用欧美风格的路数,而是坚定地提出:“时尚不是一场舶来的秀,而应是文化自觉的延续。”
  他以一块布为起点,一步一印,让雅莹品牌逐步建立起属于中国女性的着装体系。从风格重塑到品牌独立,从工艺深耕到文化升维,历经十余年打磨,“中国雅莹”已不再是EP旗下的“次要系列”,而是成长为中国高端民族品牌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极,成为东方女性表达自信、风雅与身份的时尚符号。
  守正创新:重建中国时装话语体系
  这十多年来,陈曦总监不断带领团队深入调研中国各地的传统工艺,走访非遗技艺传承人,在缂丝、苏绣、云锦、宋锦等传统技艺中寻找灵感源头,同时融合现代时装结构、国际高级成衣标准,将之转化为可穿、可感、可表达的当代女装。他的设计作品,不是对古典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在面料纹理中注入时间的肌理,在剪裁逻辑中导入东方哲思的温度。缂丝礼服《鸾凤双栖牡丹》入藏首都博物馆,便是他将非遗工艺与现代设计语言融合的典范。陈曦的坚持与探索,也赢得了业界广泛的认可。他曾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荣获“卓越工艺传承奖”,表彰他在推动非遗技艺与现代时装融合方面的杰出贡献;并于2024年被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评选为“十佳设计师”,这一荣誉不仅代表他在设计层面的高度成就,更肯定了他在引领中国时尚语言构建上的前瞻与责任。
  文化表达:衣裳是东方精神的外化
  在陈曦的视角中,服装从不只是功能性物品,而是文化性语言。每一件衣服的背后,都应承载着对民族精神的理解与敬意。
  “我始终相信,真正动人的设计不是视觉的冲击,而是精神的回响。”于是我们看到,他的每一场大秀,都是一场有关“文化与时尚”的对话:
  •2018年“宫雅”,借由宫廷纹样与现代裁剪,唤醒女性内在的尊贵与仪式感;
  •2019年“华扇”,以中国传统团扇为灵感,结构流动、意象含蓄,充满书卷气息;
  •2023年“裕”系列,以品牌35周年为契机,回望东方风雅的绵延文脉;
  •2025年担纲上海时装周开幕的“雅”系列,更是一次关于“审美即身份”的东方式回答。
  “我希望,雅莹不仅是一个品牌,更是一种让中国女性感受到文化自信的方式。衣裳之于她们,不是模仿谁,而是认出自己。”
  教学、评委、策展:行业推动者的另一面
  作为中国设计行业的中坚力量,陈曦的影响早已不限于品牌内部。自2021年起,他担任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硕士导师,持续参与人才培养;多次担任“中国好设计”“中国国际针织设计大赛”等赛事评委,致力于推动本土设计生态的生长与多元。
  2023年,他设计的礼服受邀亮相中宣部《盛世修典》展览,在“古今并置”单元中作为“东方文化现代呈现”的代表作品参展。这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他多年坚持文化向度设计思维的集中回响。
  2025年,他获得中国针织设计大赛十周年“金石铭心奖”,为其在工艺、创新、文化贡献上的长期耕耘写下注脚。
  不是潮流设计师,而是文化构建者
  “潮流会退去,文化才会留下。”这是陈曦在接受采访时常说的一句话。他不拒绝流行,但从不迷信趋势。在他看来,设计师的真正使命,不是制造下一季的流行单品,而是构建一个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美学。
  “在世界时尚语境中,我们常常被固有视角所定义。我的理想是有朝一日,中国的时尚有更多从容自主,能自成一格,自然生长。”
  陈曦正在做的,正是这样一场从底层逻辑出发的设计革命:重塑美学坐标,重建文化信仰,重构身份认同。他坚信,真正高级的设计,不在于外形的复杂,而在于精神的深度;不在于眼前的惊艳,而在于时代的回望。
  陈曦,是一个极其安静的人。他不善炒作,不慕流量。他选择用布料、线脚、结构和节奏,去表达他对文化的理解,对女性的尊重,对时代的体认。而他十余年来的坚持,早已化为一个时代文化自觉的注脚,也正在成为中国时尚自我建构之路上的珍贵标本。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