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产品在商场专卖店、奥特莱斯、特殊渠道的三种渠道呈现出三种价格。商场专卖店和奥特莱斯的货源,主要来自直营店和代理商。渠道未必决定价格,但必然影响定价,那么,同一产品在商场、奥特莱斯、网络上的不同价格,到底是为什么?
一般来说,品牌进驻商场,供货商需缴纳进场费,海报费、促销费、违约费、仓储费、广告费等几十种名目;同时,还会被要求参加商场常年举办的各类折扣活动,并接受商场会员优惠折扣,因此,服装企业在定价时不得不预留相应的价格空间。
商场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三种:联营扣点、自营和租赁经营。“十多年前,商场大都以自营为主,联营扣点模式是现阶段零售企业,特别是百货店的主流模式。”管理咨询专家、正略钧策咨询公司合伙人朱振铠介绍,很多商场都是租赁物业,其租金上涨,最终会通过提高扣点等形式转嫁给经销商。
朱振铠认为,联营扣点降低了商场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但同时也造成了品牌同质化、盈利水平下降等诸多弊端。作为最普遍、消费者最熟悉的商业渠道,商场、百货里的专卖店也因为场地租赁、代理制度等等环节而综合成本最高。
商场除扣点之外,还会收取进场费、广告费、促销费、过节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再算上水电费、销售税金等,各种费用加起来,约占销售额的40%。举个例子,消费者掏1000元在商场买件衣服,其中约有400元将“贡献”给商场的各个部门,真正落到经销商手里仅为600元左右。
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更曾公开表示,从长远来看,联营扣点的模式不利于零售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调整和变革。进商场的服装价格普遍翻番卖,折射出的是商场盈利模式之困。
扣点25%
中国百货业商品远超欧美日百货店同类产品价格,虚高的商品价格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消费需求,中国制造所代表的物美价廉很难惠及国内消费者。
高端服装品牌终端销售渠道一般只有两种,一是开专卖店,二是进驻商场。开设专卖店高额的房租、装修等等各种费用至少投入30万~60万,比进场费要高得多,而且专卖店的目标顾客数量和质量等等也显然没有商场里有优势。面对这样两种渠道模式,品牌商更愿意选择商场。
都说商场服装价格高,有服装企业负责人表示,服装在商场卖价高并不是他们的本意,是商场收取的各类费用,逼着企业加价卖服装。陕西省某保暖防寒服品牌负责人张女士告诉《纺织服装周刊》记者,产品制成后,由服装企业自行定价。像他们这样的企业,定价一般是成本的3~4倍,一些大的、知名度高的品牌则在4~5倍。
那么,究竟为什么要定这么高?她说,每个季节的款式,既有畅销款,也有滞销款,定价策略必须能应对“前赚后亏”,因为后期的滞销品只能1~3折甩卖,所以需要前期的高价格来弥补。
张女士向记者透露,一般商场都对服装类品牌的销售额扣25个百分点,相当于供货商每在商场卖出100元商品,商场会抽取25元的场租费。“此外,商场会扣除2个百分点的广告费,并与品牌商签署一份保底销售合同,没完成的部分由供货商自己掏腰包,按标额的25%交付商场场租。”张女士补充,每逢大节日,商场照例会推出力度较大的促销活动,“所以,扣除场租、考核费、税金等费用后,在商场每卖出100元商品,品牌商能得到65元就算不错了。”
一般来说,全国统一定价的大品牌商品想在局部调价是困难的。
然而,对于一些小品牌以及价格浮动比较灵活的产品,经销商们便会提高价格,把商场不断增收的费用转嫁到成本中,以此保证自己不亏损。与此同时,由于是“引厂进店”,每当商场大幅增加费用,品牌商也只好采取成本转嫁的方式,通过提高商品售价予以消化,而最终为此买单的只能是广大消费者。
经销商并非暴利
袁明章从事服装代理近十年,对深圳各大商场的扣点情况非常熟悉。他介绍,商场一般会依据服装品牌的大小收取不同的扣点,按一定比例从销售额中提取费用,不再另外收取场地租金。
扣点以及其他费用,不得不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然而,温州市服装商会副秘书长陈琦翔却认为,商场的服装虽然加价较多,但经销商并非暴利。“一般来说,人工成本约占销售额的5%~10%,正常库存压货约占销售额的2%~3%。扣除相关费用,供应商的毛利只有10%~15%,净利润也就在8%~10%。”
与国内零售业相比,西方零售业普遍采取自由品牌策略,特点是零售业与制造业结合、商业品牌与商品品牌叠加,从设计、制造到销售垂直一体化管理,最大限度降低成本,使得渠道优化,从而消费者能够购得物美价廉的商品。而中国零售业则采用联营、引厂入店即收取各种“进场费”的经营模式,依靠销售返点、延长账期、收取“进场费”为主要利润来源,造成价格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