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进口纱未来将维持平稳增长
文章来源: 2013-07-31


本刊记者  欧阳潇
 
    尽管进口纱与国产纱价差在缩小,但是依然挡不住国内纺织企业对进口纱的热情。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进口棉纱14.53万吨,同比增长34.15%。1~6月,我国累计进口棉纱96.47万吨,同比增长45.88%。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进口纱大肆“入侵”中国市场给国内纺织企业带来很大冲击,虽然目前进口纱与国产纱价差在缩小,但是只要在相关政策不改变的情况下,进口纱热度依然还将继续保持,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都将会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
 
印棉纱出口速增
    在国内外棉价倒挂的情况下,进口纱在这几年发展非常迅猛,进口量逐年增加。
    2012年,我国全年进口棉纱152.79万吨,增长68.93%,进口量创历史新高。进口纱火爆之势成为了2012年最大的焦点之一。
    今年6月份在杭州举行的进口纱论坛上,专家指出,2012年,我国从各国进口的纱线都有不同的增长,其中在进口比例较大的国家中,巴基斯坦同比增长86.98%,印度同比增长123.63%,越南同比增长60.58%,印度尼西亚、乌兹别克斯坦分别同比增长119.84%、169.09%。巴基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成为同比增长最快的国家。
    但是这两国的地位在今年被印度所取代。
    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4月,印度进口纱同比增长达到140.56%,远远超过巴基斯坦的18.37%。与此同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进口纱也分别同比增长153.43%和159.63%。这一数据也远远超过巴基斯坦。
    中国棉纺织信息网经理贺晓思认为,印度是全球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纱线生产国,拥有4800万锭产能(每年新增300万锭),产量接近500万吨,20%多的棉纱用于出口。再加上印度棉花产量较大,纺纱质量较好,使用的纺纱设备大部分都是立达、赐来福、村田等国际较为先进的纺纱设备,纺纱质量要好于巴基斯坦纱线。因此,印度纱线占据了主要地位。
 
内外纱价差缩小
    事实上,随着国外棉纱的大量进口,今年以来国外棉纱价格与去年相比,价格优势正在逐步缩小。
    专家指出,目前国内的普通棉纱价格与国外的普通棉纱价格相比,价差越来越小。
    以进口印度A级与国产高配C32S机织纱为例,今年6月份进口价格是26000元/吨,国内是26300元/吨,相差只有300元/吨左右。而在去年同一时期,进口价格是25100元/吨,国内是27100元/吨,价差达到了2000元/吨。
    “现在纺织企业都知道国外棉纱便宜,所以大家都去买国外棉纱。”贺晓思进一步解释说,目前买国外棉纱的纺织企业从沿海延伸到内陆,参与群体增多,多数还是冲着价差而来,所以价差正在逐渐缩小。
    除此之外,棉纱中间商的增多也是价差缩小的一个重要原因。“棉纱中间商太多,都需要利润,所以价差也就相对缩小了很多。”贺晓思说。
    进口纱差价缩小,那么进口纱热度在中国的市场还能持续多久?对此,贺晓思分析说,进口纱未来在中国的市场喜忧参半。
    喜的方面,首先,进口纱虽然急剧增加,但是从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上来看,占有量还是相对少,由此可见还是有很大潜力。其次,目前应用进口纱的范围正在逐步扩大,从最开始的棉纺、牛仔布企业开始扩大至针织、服装等企业,这就对进口纱的需求进一步提升。第三,由于当前国内收放储政策未有明确调整,内外棉花价差很难在短时间内缩小,所以进口纱凭借着价格优势还将继续保持在中国的份额。
    忧的方面,政策不确定性将影响进口纱的前景。“进口纱主要的优势在于价格,如果中国的棉花政策调整了,那么进口纱的价格优势很有可能不会再有。”贺晓思介绍说。
    此外,由于进口纱数量剧增,利润也相对丰厚,因此参与的中介商也越来越多,船期、交货期和质量控制等环节可能存在疏忽,这就加大了很大的风险。
    “总体来说,进口纱很难在短时间内有爆发性增长,今后的一段时期内都将会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贺晓思说。
 
中间商需冷静
    由于进口纱的火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做进口纱的中介商迅速增多,造成了进口纱市场的无序混乱。
    “近几年,进口纱贸易发展速度很快,可以说达到轰轰烈烈的程度,千军万马都在做进口纱,主要有外贸公司、国内贸易商、生产企业,还有以套取资金为目的搞资本运作的公司等等。”中国纺织机械进出口公司贸易部经理黄联生多年来一直负责从事棉纱、棉坯布的进口业务,他对棉纱进出口具有独到见解。
    他分析指出,当下不管有实力还没实力的,不管熟悉还是不熟悉的都加入炒进口纱的行列。大部分商家简单地拿国外的纱价与国内的高棉价推算出来的纱价做比较,觉得国外的棉价比国内低,做进口纱应该会有很大的利润空间,就纷纷加入做进口纱,但这是误区。
    事实上,进口纱在国内已经形成一个独立的市场,市场竞争是进口纱与进口纱之间的竞争。不少国内的中间商都愿意单打独斗,没有分工和协作,自己直接订货,这就造成了进口纱市场非常无序混乱。
    “静下来想想,这两年在进口纱上有哪几个真正赚到钱的,相信大部分企业是冒着很大的风险,投入很大的资金,却只赚得热闹,不赚钱。在这样的经营环境下,对我们大家都极为不利。”黄联生表示,在当下,国内的采购商要冷静下来,共同思考未来该如何开展进口纱的业务。
 
外企压力增加
    事实上,这两年外国棉纱的大量进口,也让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看到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把棉纱卖到中国来的纺织企业也迅速增多。
    今年3月份,在中国国际纺织纱线(春夏)展览会上,来自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瑞士等国家的海外企业齐聚在此,旨在通过展会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市场。数据显示,仅来自印巴的企业就有93家,参展商不仅在数量较上届有所增多,同时参展面积也比上届有所扩大。这也足见国外纺织企业对中国市场的“觊觎”。
    但与此同时,国外纺织企业的压力也日益剧增。
    来自巴基斯坦的一家纺织企业表示,去年一年该公司出口到中国的棉纱产品有2000多个集装箱,主要是以21支为主的中低支纱产品,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把棉纱出口到中国,对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现在有压力,我们想办法尽量减少压力。”该企业负责人表示,公司正通过其他渠道,直接与一些中国的纺织企业建立联系,希望能够实现厂商对接。与此同时,印度的多家企业也表示,与巴基斯坦相比,印度的棉花比巴基斯坦更具优势,所以棉纱产品也比巴基斯坦具有优势,对自己的产品充满信心。
    但是他们也表示,面对这么多的国外纺织企业纷纷来中国开拓市场,自己的公司也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今后随之而来的压力。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